涎腺放线菌病

涎腺放线菌病

概述:涎腺放线菌病(actinomycosis of actinomycosis)为发生于涎腺较少见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疾病。多见于腮腺区。主要由衣氏放线菌感染,通常见于牧区、农村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人员。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,放线菌可沿涎腺导管逆行感染,侵犯部分或整个腺体,称为原发性放线菌病。也可由涎腺周围软组织,如腮腺咬肌区波及涎腺,称为继发性放线菌病。放线菌对感染的组织有溶解液化坏死的作用,坏死区周围为肉芽肿性炎症组织构成壁。肉芽组织中菌丝形成小的黄色颗粒,即临床上瘘道中硫磺颗粒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临床上男性多见,男女比约6∶1,多见于青少年,平均发病年龄约8岁。通常见于牧区、农村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人员。

病因

病因:主要由衣氏放线菌感染,通常见于牧区、农村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人员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,放线菌可沿涎腺导管逆行感染,侵犯部分或整个腺体,称为原发性放线菌病。也可由涎腺周围软组织,如腮腺咬肌区波及涎腺,称为继发性放线菌病。放线菌对感染的组织有溶解液化坏死的作用,坏死区周围为肉芽肿性炎症组织构成壁。肉芽组织中菌丝形成小的黄色颗粒,即临床上瘘道中硫磺颗粒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临床上男性多见,男女比约6∶1,多见于青少年,平均发病年龄约8岁。追问病史,可有与牛、狗、猫密切接触史。病史最长的可达数年,可伴经久不愈的瘘管,病史最短可几周,多经抗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。腮腺或上颈部出现板结样坚硬,周界不清肿块,表面无明显充血,故呈苍白色,轻度压痛,穿刺无脓液。全身症状不明显。浸润块可软化破溃,出现多个瘘管,瘘管可流出硫磺颗粒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血常规检查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X线检查,平片上骨质多无明显异常,腮腺造影示腺体不规则充盈缺损,有的部分导管不显影,充盈缺损周围可见片状造影剂外溢,似恶性肿瘤表现。

诊断

诊断:诊断要点:①可有牲畜接触史,病史较长;②局部板块状,瘘管形成,瘘管内有硫磺颗粒。即可确诊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该病需与恶性肿瘤鉴别,经大量青霉素诊断性治疗后,如症状明显消退,则应考虑为放线菌病。当形成瘘管时,应与智齿冠周炎所引起的颊瘘及边缘性骨髓炎区别,后者有阻生智齿,下颌升支侧位有骨膜反应。

治疗

治疗:一般采用综合治疗,先用大量青霉素(600万U/d)加激素输液,初期可使肿胀迅速消退,肿块局限,但往往很难彻底消失,停药后肿块反复,因此,在肿块局限后,即行局部肿块切除,手术应包括已形成的脓肿,或破溃后遗留的瘘孔。术后继续用大剂量青霉素1周,防止复发。

预后

预后:

预防

预防: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